English

文化佳肴的“原料”与“佐料”

1999-05-14 来源:光明日报 许嘉璐 我有话说

这是一本好书。对于一般读者,是闲暇时增加知识的读物;对于历史、语文、哲学、文化等方面的学生和爱好者,是应备的材料索引库;对于专业工作者和专家来说,也不失为值得翻一翻的参考书。

岁时节令,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历法,反映了这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对宇宙认识的水平;而节令,除了与天文气象卫生保健等科学有关外,还包含着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思想感情、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岁时和节令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可以说,从岁时节令里,我们可以窥到历代文化各个层面上的消息。

前几年我到印度,才知道印度一年中几乎天天是节。现在仔细想一想,我们中国的节日何尝少?几千年的文明史,56个民族,儒、释、道等宗教,对中国历代的底层社会生活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要是把各方面的节都算在一起,其总数恐怕要超过印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感觉不到节日之多,可能是因为我们比较注重现实,比较善于扬弃,历史的沉淀仅仅集中在文献里和民族的记忆里,没有对今人的生活发生太大的影响。虽然现在我国每个民族或地区实际生活中所过的节日并不像这部辞典中所列的那么多,但是这一“多”和“少”的现象本身也是值得思考的:我们的节令是怎样演变的?为什么保留了这一些,抛掉了那一些?这和历史事件、自然变迁、民族关系、宗教科学、观念心理等有什么关系?

节令有的来自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例如一些由“礼”而“俗”的节令;有的来自社会的变迁;有的来自宗教;有的来自神话传说;等等。如果能从文化学角度对这些节令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收获一定是很可观的。可惜,在西方长盛不衰的文化学那里,对于岁时节令,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倒是中国的学者,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岁时节令;近来对其文化学方面的意义就更为注意了。这大概是民族的学术土壤使然罢。但是,国内的研究成果,就我所见到的,也还较零星片段,一般只是对某一民族或地区的某方面的节令进行介绍和分析,而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和历史文献里所记录的节令的研究就更为薄弱了。

这部辞典搜集了岁时节令方面的资料两千多条,不可谓不丰了,其中少数民族的资料不少,从这个角度说,不可谓不全了。我希望它的出版能够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当然,一部专业性的辞典,受到体例和篇幅的局限,它所能提供给人们的主要是材料,甚至只是进一步搜寻资料的线索。有还是没有这个线索是很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刚刚开始这个领域研究的人,线索的帮助会很大。我想当他翻开这部辞典之后会与我有这样的同感:这里陈列了许许多多菜蔬和佐料,就等厨师来做成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也许某种菜蔬和佐料还不够齐备或理想,需要厨师另去补备,但是不管怎么说,厨师总是可以动手了。

(本文是许嘉璐先生为《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一书所作的序言,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